伴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作为各级医院基本设备配置的监护仪器在ICU、CCU、麻醉手术室和临床科室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它可以为医护人员提供重要的生命体征信息。临床医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从而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所以监护仪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自1962年在北美建立第一个冠心病监护病房(CCU)以来,监护系统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临床对危重病人和潜在危险病人的监护要求不断提高,对CCU/ICU监护系统的功能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监护系统除了具备早期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护的智能报警功能外,还要求在监护质量和医院监护网络方面进一步改进,以更好地满足临床监护、药物评价和现代医院管理的需要。
现有监护产品的分类:
1、根据产品性能和使用功能的不同,可划分为多参数固化监护仪、便携式监护仪、插入式监护仪和中央监护系统。
2、按监测参数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无创生命参数监测、有创生命参数监测和特殊检测参数监测(血气、生化分析、除颤和特殊麻醉气体监测)。
一、监护仪的发展历史:
首先,医务人员对ECG的监测和需求始于危重病人的抢救。
1、1933年:Hooker首次进行了动物心脏复苏试验,通过仔细观察心脏跳动情况,总结并判断患者的重大抢救效果。
2、1943年:ClaudeBeek首次在手术室实施电除颤,开始监测和临床应用ECG。
3、1952年:Zoll首次推出心脏起搏,通过对心脏功能未完全恢复的患者进行起搏和监护,使其恢复正常;
4、1956年:体外除颤仪问世,危重病人抢救存活率提高;
5、1960年:Kauwenhoven报道胸外心脏按摩有效,心脏复苏技术日渐成熟;
6、1960年:持续床边ECG监测,能及时、持续地监测患者的ECG状况,使心脏病患者和危重患者能够密切、持续地观察,同时帮助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心电状况进行持续的分析和判断;
7、1970年:Swan-Ganz肺动脉浮游导管的出现和临床应用,将血流动力学监测(创伤压力、心脏排出量等)引入临床,监测功能更多,医务人员获得的客观监测信息更丰富,大大提高医疗水平;
8、1970年:连续无创血压监测技术应用于临床;
二、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技术也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广泛应用于临床。我国早期使用的监护仪为单纯SPO2型和单纯心电图型监护仪。随着微处理器和快速电子系统的广泛应用,集监测参数ECG、SPO2、NIBP、TEMP于一体的监测器越来越被医务人员认可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第二代监护仪的发展
后来,心输出量和EtCO2监护仪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发展和使用,尤其是在ICU、CCU、麻醉科等非常广泛的应用。
1、显示与参数:
最初,监护仪只是用来实时监测患者的主要生命指标,ECG,NIBP和SPO2,从最早的数字显示,发展为数字与波形同屏显示。
显示器的屏幕显示,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从原来的LED、CRT、LCD,发展到现在的更先进的彩色TFT显示器,即可以保证较高的分辨率和清晰度,消除视角问题,在任何角度都可以对患者监护参数和波形进行完整的观察。应用上,可确保长期高清晰度,高亮度视觉效果。
2、网络分析功能:
由于电路高度集成化,监护仪变得更小巧,功能更全,在监测ECG,NIBP,SPO2,TEMP等基本参数的同时,还可连续监测有创血压,心输出量,特殊麻醉气体等参数。基于这一点,监护仪逐渐发展到具有强大的软件分析功能,如心律不齐、起搏、ST段分析等,并可根据临床需要进行监测信息的回溯,包括趋势图、表格信息的存储功能,存储时间长,信息量大。
在通信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单台监护仪对病人的监控已不能满足对大量病人信息的处理和监控的需要,通过中央网络信息系统,将多台监护仪与医院联网,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尤其在夜间人员较少的情况下,还可以同时对多名患者进行监测,通过智能分析报警,使每一位患者都能及时得到监护和治疗。中央监护系统通过与医院网络系统联网,将各科病人的相关资料整合起来,使病人在医院的所有检查、病情等资料都能存入中央信息系统,以便更好地为病人提供诊断和治疗。
3、操作方式:
为使更多医务人员尽快掌握仪器使用方法,目前在中国销售的监护仪操作菜单也从以前的纯英文菜单发展到可供选择的中/英文菜单。
起初该医院采用的监护仪监控功能简单,但操作采用按键式,操作过程繁琐,监护仪体积较大。由于技术的改进和提高,现在的操作方式已经从原来的按键方式,发展为触摸式,以及现在最流行的旋转滑鼠按钮的操作方式,方便快捷,更适合于临床使用。
4、监护仪外型结构:
监护仪外型的选择根据不同科室的需要而有所不同。临床应用中,多选用固化监护仪,监护仪的参数有心电、呼吸、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体温等。插件式监护仪则主要应用ICU、CCU、麻醉科等设备,其优点是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功能模块,对患者进行选择性的参数监测。各科监护病人的情况复杂,病种多,对监测参数的要求也不同,模块化设计的插件式监测装置,可灵活方便地将监测参数组合在一起,对于常见的监测功能模块,可按仪器分别配置,而对于特殊功能模块,可根据使用情况有选择性地配置。该设计方法不仅能满足临床对各种特殊病例监测的需要,而且能为医院减少不必要的经费投入,使各功能模块都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转载,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